北京一全時便当店廢棄包子照樣賣廚房水池洗拖布

  晚上將近11點,餐品制造售賣區還剩余不少食物沒有賣出。左側門旁張貼著“食物廢棄時間”規定。

  在廚房的清洗池內,一個池子用於刷地墊,旁邊的池子浸泡著箅子和關東煮质料。

  店內張貼著“4到6小時廢棄食物”的規章,實際上卻在銷售煮了十幾個小時、早已超過廢棄期的關東煮,隔夜包子,前一天的茶葉蛋等﹔員工在廚房清洗池內洗拖布和地墊兒﹔沒有健康証也能上班……“3·15”前夕,京華時報記者在位於工體北路的全時便当店屯三裡店臥底多天,發現諸多食物安全問題。

  在該便当店的廚房張貼著《鮮度办理表》,明確標明烤腸的廢棄時間為做好后5小時,茶葉蛋為做好后6小時。但記者在暗訪中屡次發現,便当店每天剩余的烤腸和茶葉蛋次◇仍在賣,店員稱烤腸、茶葉蛋不必廢棄。

  近来,記者以求職者的身份應聘全時便当店,經過4天的培訓,被分配到工體北路的全時便当店屯三裡店。該店員工分三個班次,分別為A班(早上7點半到下午4點)、B班(下午1點到晚上9點半)、C班(晚上9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記者在屯三裡店所上班次為C班,參與早上制造餐品,晚上收貨、廢棄餐品。

  每天清晨5點左右,店員開始在廚房准備關東煮、包子、烤腸、茶葉蛋等餐品。上述质料多為冷凍或冷藏的制品,經過清洗或加熱后,放入關東煮鍋、蒸包機或烤腸機等機器內,等候顧客購買。

  記者發現,除了新開封的烤腸外,前一天烤得表皮漲破的剩烤腸也被放入烤腸機中﹔而前一天未賣完的茶葉蛋有的蛋殼决裂,有的殼全被煮掉,蛋白發黃,但也同樣被放回電飯煲,和新拆包裝的茶葉蛋一塊售賣。

  記者對此提出疑問,稱公司培訓時講師說,烤腸、茶葉蛋做好后廢棄時間為5小時和6小時,前一天的剩品被放回,是否違規?該店多名店員表明,茶葉蛋、烤腸不必廢棄,前一天的剩品能够放到貨架上从头賣。

  記者拿出培訓時公司發的《鮮度办理表》,念出上面的規定“烤腸5小時廢棄”,並詢問“是否白日班次人員會對烤腸進行廢棄”,上述店員依然稱“烤腸、茶葉蛋不會被廢棄”。

  依照公司規定,關東煮的售賣時間應該是4小時,超時必須廢棄。可是在實際售賣中,全時便当店屯三裡店的關東煮往往煮了超過10個小時還沒賣完。

  清晨4點左右,一名夜班店員從冰櫃和冷藏室拿出關東煮质料,打開包裝后倒入一個清洗盒內。然后將清洗盒放在廚房水龍頭下,打開熱水浸泡用來化凍。5點半,店員將清洗后的關東煮擺放到關東煮鍋內,並搬到售賣區通電加熱待賣。

  一名店員說,這鍋關東煮到正午12點換一次湯,下午2點左右再補一些關東煮质料。

  晚上9點多,鍋內的關東煮已經顏色昏暗,外形殘缺脫落,本来明澈的湯汁表層布滿白色漂浮物。

  記者問,《鮮度办理表》和公司培訓講師都明確要求關東煮做好4小時后必須廢棄,再准備新品,不依照規定操作會不會有問題?該店員直言為減少店鋪本钱,不會丟棄。“它(公司)扔得起嗎?4小時廢棄指的是4小時一換湯”。

  一名值班班長也肯定地表明,關東煮不必廢棄,能够一向賣,到次日清晨一兩點再廢棄就能够。

  除了關東煮,店鋪還售賣多種早餐。其间包子有香菇菜包、薺菜包、鮮肉包、醬肉包等近10種,不少已經超過廢棄期的包子仍在售賣。

  早上6點,店鋪開始制造包子等早餐。店員將冷凍或冷藏保存的包子等包裝袋剪開,放在微波爐內加熱至五成熱,然后放入店面的蒸包機內繼續加熱,等候出售。

  晚上9點多,記者看到蒸包機內仍有紅棗方糕、醬肉包、雞肉割包等食物。次日清晨2點,一名女子來買包子,問“包子是新的嗎?”記者來到操作間問班長“昨日做的包子現在還能賣不?”該班長問了句“包子還熱嗎”,當得知“還熱”后稱“都能够賣”。

  值班班長說,早上6點做的蛋撻、關東煮等食物都不必按規定廢棄,能够一向賣到次日清晨一兩點再廢棄,而茶葉蛋和烤腸能够一向賣。

  該店收銀台旁邊顯要方位張貼的一份《屯三裡店FF區办理制度》明確顯示,FF區制造每班次登記制造時間,包子、關東煮必須做到4小時廢棄,補包子時,一次少做﹔關東煮湯汁每4小時更換一次。(廢棄時間必定不能大於制造時間4小時以上)

  上述店員直言,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員工的工資和銷售額挂鉤,銷售上不去,工資相對會減少,所以要減少廢棄。隻有銷售上去,員工才干發更多工資。店員們開導記者,“你剛進來,不明白。”

  該店廚房衛生臟亂,店員直接在清洗池內清洗拖布、地墊兒,乃至在清洗關東煮和蒸包機的箅子時也不破例。

  清晨客流少時,店員會在廚房的清洗池內洗拖布、刷洗地墊兒,蒸包機的箅子和關東煮质料也會在池子裡清洗。記者看到,店員直接在廚房清洗廚具、菜品的清洗池內刷地墊,旁邊池中便是蒸包機的箅子和關東煮质料。

  店員還將臟拖布放在清洗池內放水沖洗,之后就直接把拖布搭清洗池上控水。运用完畢后,店員並沒有對清洗池消毒。

  此外,店內多名員工在廚房和賣場餐品售賣區制造、銷售餐品時,經常不戴帽子和手套。

  張貼在店內的《屯三裡店FF區办理制度》明確規定,水池用完后必須坚持干淨,沖洗、消毒、清洗、运用,不能混用﹔員工隻要進入FF區和廚房,都要佩带口罩、手套和帽子,並且要戴標准,禁绝露頭發。

  記者在暗訪中發現,沒有健康証的人也能在全時便当店上崗。新員工面試結束后,企业来供给的《培訓告诉(店員)》明確說明,培訓時必須供给食物類健康証、培訓証的原件、復印件各一張。

  但在健康証沒有辦下來的情況下,多名培訓員工被安排到市內多家便当店進行實操培訓。實操培訓共兩天,在店內負責收銀、餐品售賣等。沒有健康証的新員工也被安排到餐品售賣區進行實習操作。

  兩天的實操培訓結束后,新員工被分配到各個店鋪。記者在屯三裡店上班的數天內,沒有人向記者索要健康証和培訓証。記者詢問了與自己同期培訓、被分配到其他便当店的員工,他們表明健康証没有辦下來,可是都已經上崗了。

  根據2011年5月1日起實施的《公共場所衛生办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組織從業人員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從業人員在获得有用健康合格証明后方可上崗。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患病的人員,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许滲出性皮膚病等疾病的人員,治好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作业。

  根據《食物安全法》規定,從事接觸直接进口食物作业的食物生產經營人員應當每年進行健康檢查,获得健康証明后方可上崗作业。

  記者在該店門口隨機採訪了多名顧客,對方對此表明震驚,並稱不知道便当店內在賣遠遠超出廢棄期的隔夜貨。周先生告訴記者,他晚上11點多才下班,經常買些關東煮和包子作為夜宵。“晚上许多餐館都關門了,便当店是24小時營業,能買些吃的,還能順帶著買些飲料或日用品。”他連說,沒想到一向以為給自己帶來便当、如此信赖的商家居然在賣隔夜貨。

  顧客金女士表明,雖然這家便当店的食物價格比其他商家的要貴,但當看到收銀台旁邊張貼的办理制度、店員衛生証件等,她覺得該店办理很嚴格、很正規,衛生應該讓人定心,所以經常來這裡買包子。“有時候確實感覺包子口感不對,但壓根兒沒想到是隔夜的包子,感覺自己受騙了。”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認為,食物超過店鋪承諾的廢棄期后仍在出售,涉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即便食物沒有變質,但假如隱瞞事實,就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是一種欺詐行為。消費者能够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要求商家3倍賠償。

  中國公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4小時廢棄”的承諾一旦白字黑字寫出來,就成為店堂告示,應該依照《合同法》規定实行義務。消費者沖著保鮮期購買餐品,廢棄規定就會轉化成合同義務,對企業构成約束力。假如過了本身承諾的廢棄期標准,便是違約,並違反信息揭露发表義務,乃至涉嫌欺詐。

  “雖然现在沒有法令規定餐品必須4小時一廢棄,但假如企業承諾了廢棄期限,並以此招引顧客,那就必須執行。”劉俊海說,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不知道店鋪所售餐品是否新鮮,這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以為店鋪所賣餐品為新鮮的,實際上超過廢棄期,選擇權遭到损害﹔不再新鮮的包子等,還按新鮮食物的價格賣,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超過廢棄期尤其是過夜的餐品,給健康帶來隱患,损害了消費者的安全保证權。

  劉俊海認為,商家將過了廢棄期的食物繼續售賣,即便沒有變質,但實際上是把風險轉嫁給消費者。比方,假如商家覺得過了4小時的食物沒賣完但没有變質,扔了實在惋惜,能够有幾個辦法。一是告訴消費者餐品時6小時之前做的,降價20%﹔假如是10個小時之前做的食物,沒有變質,能够打4折,並應該告訴消費者實情,並提示多長時間之內要吃完。

  中國農業大學食物學院營養與食物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說,用過的拖布會有许多細菌,在清洗池清洗時或许會形成微生物穿插污染。假如微生物在清洗池繁衍起來,嚴重情況下將形成消費者細菌性食物中毒。具體表現為上吐下瀉、急性腸胃炎、發燒等症狀,更嚴重的將會危及生命。

  北京全時三陸伍連鎖便当店有限公司(簡稱“全時便当”),建立於2011年,隸屬於中國連鎖商貿集團。其官網介紹,全時便当累積銷售額打破8億元,簽約門店達200家,採用“快餐、飲品、便当、金融、服務”五位一體的超重資產運營形式。

  2015年,全時便当正式展開全國布局,同時啟動IPO計劃。未來五年,計劃投入100億元,運用全新的“零售十互聯網十金融”思維,實現“全國萬店,三網交融”的藍圖。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